广州三胞胎兄弟同贺八十大寿
2009-08-03 17:15:00 来源:星岛环球网

胡氏三兄弟
胡伯林、胡伯成、胡伯祥,三胞胎兄弟出生于1929年7月22日,农历6月16。老大、老二从广州市第二运输公司退休,老三改革开放后,下海经商,成为广州第一批个体户。到今年8月6日,三胞胎兄弟就满80周岁。昨天(8月2日),胡伯林、胡伯成、胡伯祥三胞胎兄弟,三代同堂筵开12席,将近百人坐在羊城一家酒楼里,共同庆贺80岁的大寿。
出生 三孖仔轰动全村
胡家祖籍顺德大良,从祖父辈起做些小生意,家境尚算殷实。三胞胎兄弟出生之前,家里已经生育了四个女儿。1929年的夏天,三胞胎同时降临人间,让这个家庭顿时更加热闹起来。
“当时乳名起为大九、二九、三九,请了两个奶妈还带不过来”。随后,三胞胎的弟妹也陆续出生了,最小的弟弟出生在1944年。“我祖母总共怀了14个小孩,最后养活了10个”,胡玉琼是三胞胎中老二的大女儿,说起家族的兴盛她一脸自豪。
“听妈妈说,生的时候从肚子里抱出一个,接着又抱一个出来,大家以为双胞胎已经很了不起了,谁知接生婆说,还有一个!”胡伯成笑说,在当时的医疗水平下,成功接生三胞胎是难度极大的事。抱着他们出生的接生婆,也因此在村里扬名,“大家都说她手气好,全部要找她接生,忙都忙不过来”。
念“卜卜斋”(粤语,旧时的私塾)时,三胞胎兄弟也是班上的红人,“老师同学都是三孖仔咁叫”。胡伯成记得,那时天天上学都要先背书,背不出来就要被老师敲脑壳。有一天他一生气,抡起个红砖就把私塾外面的大鱼缸给砸了。老师分不清谁干的,就跟胡妈妈告状说“三孖仔做的”。结果一回家,三个小家伙全部受罚,最后一窝蜂地躲到了桌底下,让母亲想打也打不到。
“当时在家乡,三胞胎就只有我们。整个顺德大良一说起三孖仔,都大概知道是哪一家”,胡伯成笑说。
失散 鬼子入侵两兄弟被送人
“8岁时日本仔开始打过来,日子就过不下去了”,胡玉琼回忆起家族的故事说,迫于无奈祖母带着三胞胎和一个妹妹逃到了香港,祖父则带着剩下的几个留守乡下大良,各自谋生路,“直至1940年日军进攻香港,祖母还带着儿女避走了广州,并通知祖父来广州生活团聚”。
“为了养家,父亲就去拉黄包车,一天都赚不了半斤米”,老二胡伯成回忆这段日子说,一家大小连饭都吃不饱。这时,有作为中间人的一个老婆婆劝说其父母,孩子们都快饿死了,不如卖了吧。胡伯成记得妈妈哭着对他们说,“家里没饭吃了,哪一个跟着婆婆走吧?”胡伯成眼角忍不住渗出了泪花,“一家人抱在一起哭,凄凉啊!”最后,三胞胎中的老大和老三,还有排行第八的妹妹都被送走了。
留在父母身边的,剩下了老二胡伯成一人。“爸爸还是拉黄包车,妈妈给人做帮佣,家里还是吃不饱饭”,幼小的胡伯成独自一人在外流浪,经常捡一些垃圾填肚。“后来肚子生虫涨得圆鼓鼓的,整个人瘦得只剩骨头,肋骨都突出来了”。
幸好,后来遇到一个好心人,给了张药单,胡妈妈又到雇主家里借了点钱抓药,最后拉出一堆虫子,胡伯成才算捡回一条命。
随后,妈妈为了照顾胡伯成,辞去了帮佣的工作,在海珠桥底卖些茶水小吃营生。“日子开始吃得饱了,母亲思念送走的儿女,就是抓着两分钱也到处跑想把兄弟姐妹找回来”。胡伯成说,尽管惠州、龙门等地方找了好几次,但始终没找到。
直到日军投降的那一年,被卖到惠州做丫鬟的二姐有一天在河边洗衣服,远远看到河对岸有个放牛仔,“怎么那么像我的细佬?”盯了三天,跑过去一问才敢肯定是三胞胎中的老大。“那时大九被卖了两次,也逃跑了几次,夜晚睡觉连张棉胎都没有,抱着牛来取暖。吃的苦多得说不出来”。二姐立即把大九藏到了家里,连夜买好到广州的船票。经过3天的水路,大九回到了广州,“当时就记得海珠桥,一路走到北京路去认拉黄包车的,才算找到了爸爸”。
解放后,被卖到一户人家当养子的老三,偷偷请一位在广州读书的学生往家乡写了一封信。收到信的家人,立即买了新鞋新衣服,赶赴惠州接人。分开了将近10年的三胞胎,终于相聚了。
结婚 三兄弟同日娶亲
“因为妈妈看到我们三兄弟经历了这么多苦难后,还能齐齐整整的在她身边,很难得。所以她决定,要让三个儿子同日娶亲。”胡伯成说,即使当时他第一个拍拖的,也等到了老大、老三在1953年一起结婚。
回忆起那个时候,胡伯成的妻子陈婆婆依然记忆犹新,“当时我们三个新娘都是先被接到大南路一间旅店集合,然后他们三个上来迎亲。见到他们的时候,个个都一个样,老婆都不敢认老公,只能等他们自己来叫老婆。”陈婆婆还记得,当时迎亲的花车也是很“威水”,“一辆产自美国的雪佛兰加长的士,载上我们三对新人和大衾姐,加上司机,一车8人在广州城内绕了一大圈。到达珠光路的家后,整条街的街坊都出来凑热闹,场景好嘘憾!(粤语,热闹的意思)”
当时,胡家房子位于珠光路侨商街,一间大约只有八九十平方米的砖木房,父母用薄木板简易地隔开了四房。胡伯成笑说,“洞房花烛夜,大家都不敢大动作。”
从此,胡家的子女便在这里开枝散叶。老大生育了5个儿女,老二、老三都生育了4个儿女,由于人丁越来越兴旺,屋内就只能继续搭阁楼,小朋友就在走廊外的阁楼上,隔开男孙房和女孙房,一个通铺就一列排开乖乖睡觉。
“我们从来不分是哪房的孩子,总之大家都是一家人,总是和和睦睦的”,胡玉琼说起童年,由于彼此的年纪都是同年差月,又念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班,而且男丁都是“松”字辈,老师一点名,全部是“胡松×”。邻居见了小孩子跑来跑去玩,通常不会细想是谁的孩子,总之一律称之为“胡家17号”的孩子。“邻居都说我们家是‘旺丁之地’,也愿意让小孩子来我们家玩,所以家里经常热闹得不得了”。
趣事 老公面前过老婆不敢认
尽管三兄弟曾经生长在不同的环境中,但是在早年,三兄弟的样子简直是一个模子印出来的,很难分辨。胡玉琼说,“因为爸爸他们三兄弟样貌很像,误会不断,笑料不绝那已经是家常便饭了。”
胡伯成表示,结婚后,三房人和父母还是一起煮饭,一起吃,营养成分都一样,所以三兄弟不像也难。“只是结婚后,各自的妻子会亲自做些衣服,这样子也有个区别”。不过在胡家,当媳妇都默认一个规矩,就是只能“老公认老婆”。“刚开始怕认错,明明老公放工回来在面前走过,都不敢叫一声,就怕认错了”,陈婆婆说。
胡玉琼说也常常会发生叫错爸爸的糗事,到后来大家都懒得叫爸爸了。“他们样子都一样,叫错也不奇怪。不过长大一点后,我们就认得大伯的右侧脸有颗不明显的黑痣,三叔身高相对矮一点点。”
这种趣事,直到三位老人晚年还在继续上演。前几年,老三胡伯祥身体不适,住进了医院。老二过去探望,结果刚进房间门时,就被护士“教训”了一通,“刚在病床消毒完准备手术,为什么又到处走啊!”胡伯成一番解释后,护士才恍然明白。谁料,护士走到医院大门口时,又遇见迎面赶来的老大。护士把他当作老二,不解地问道,“你会分身术啊,怎么走得比我还快?”老大不得不解释一次,“我们是三胞胎。”
70岁大寿时,胡家到艳芳照相馆拍了一幅大合照,上上下下三代人,居然密密麻麻地站了66人。10年之后的大寿,胡家又一次到了艳芳,又拍下了一张大合照。在昨晚的寿宴上,看着晚辈一一过来祝寿,三位老人一直笑得合不拢嘴。胡伯成感慨地说,“我们从旧社会走过来,当年饿不死、炸不死、穷不死,到今天有这么好的生活,已经很满足了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