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闭

哈尼族民间歌舞

2009-04-24 16:30:00 来源:双胞之家网

哈尼族民间诗歌的曲调主要可分作“哈巴”和“阿茨”两大类,此外,还有在婚丧礼仪期间吟唱的“苏米威”、“米刹威”和祭把活动中吟唱的“捏哈拖”以及儿歌等。各种曲调分别吟唱不同的歌词内容,但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,一种曲调也可吟唱多种不同内容的诗词。歌舞时所唱的诗歌具有诗、歌、舞三位一体,互为依存的特点。

“哈巴”,有的地区称作“拉巴”,是吟唱古规和道理的歌。曲调庄严,吟唱多限于社会历史重大题材及婚姻嫁娶、新房落成、道德规范、农事节气、节日庆典、交朋结友等严肃的场合。“阿茨”主要是在山野里唱的歌。包括山歌和情歌两类,各类内容路子大致固定。唱词则多变,常即兴而歌,状物抒怀。其中,又分作“大阿茨”和“小阿茨”两类。“大阿茨”音调高吭嘹亮。“小阿茨”又分“多嘎”、“多甲”等几种形式,音调平缓柔和,多以男女对唱为主,但也有独唱的。“阿茨”严禁在同宗异性血亲和姑、舅、姨表异性面前歌唱。“苏米成”为姑娘出嫁时的哭歌。“苏米”即婚嫁,“威”为哭,全意为“姑娘出嫁时伤心的哭歌”,即哭嫁歌。“米刹威”是女子为死者守灵、送葬时哭唱的挽歌。“捏哈拖”为祭把歌的总称,全由“贝玛”吟唱。

哈尼族唱歌的时间、地点和对象规定得比较严格,乐器却没有限制,也没有固定的曲牌,任其自由发挥。各种乐器因其本身构造的不同和音调表现力的差异,而具有不同的音色特点。民间乐器主要有三弦。四弦、胡琴,口弦,直奋、巴乌、吹响、小苏里、大苾里。稻管和大叶等。流行是广、发展水平较高的是三弦、小芘里。吹呐、直笛和巴乌。乌用竹管制成,以金属作舌簧,形如笛,音色幽雅深沉,如泣如诉,宜于抒发感情。小伙子们喜爱三弦和直笛,姑娘们多喜欢苾里和口弦。

民间舞蹈内容与祭祀、节日庆典活动和古代神话传说有关,主要有大鼓舞、扇子舞、罗作舞、碗舞、木雀舞、同尼尼、儿童舞以及杂耍等。大多数舞蹈都与硭鼓有关,有的用硭鼓伴奏,有的则直接以硭鼓作为道具,边敲边舞,哈尼语称作“鲁堵堵赊赊”,意即“跳鼓舞”。鼓是民族和村落的重要标志,鼓声成了人们向“摩米”(天神)传递信息的媒介。鼓里放有五谷及象征人了兴旺的青草,只有在地震、火烧房屋、日月蚀、战争以及节日庆典的场合方可敲击。扇子舞主要流行于红河县车古地区和绿春戈奎、元阳牛角寨、新街等地。又分棕扇和纸扇两种。棕扇舞为祭识性舞蹈,人数不限,动作简单,只是单腿屈伸、虚步、作揖、左右遮日挡风、抒展几个舞姿,但舞者表情极为虔诚。纸扇舞是男性舞蹈,主要用于送丧和节日活动,节奏活泼明快。罗作舞是广场自娱性舞蹈,常以数人围圈击掌并伴以“罗作”的欢唱声。伴奏用锣鼓,但有的地区已加用四弦、巴乌、二胡。多与彝族相交流,并有若干共同特点。

[错误报告] [推荐] [打印] [关闭] [返回顶部]

  • 验证码:

推荐图片文章

最新文章